造價通
更新時間:2024.12.28
水庫誘發(fā)地震活動特征及其預測方法研究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1.8MB

頁數: 9頁

根據國內外水庫誘發(fā)地震的觀測與研究震例,分析研究了一些著名水庫誘發(fā)序列的地震活動特征,并根據水庫誘發(fā)地震隨水庫蓄水時間的變化,把水庫誘發(fā)地震活動歸納為迅速響應型、延遲響應型和混合響應型三類,分析討論了這三類水庫誘發(fā)地震活動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的不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了水庫誘發(fā)地震預測方法研究的技術途徑。

汶川地震斷裂帶結構、巖性特征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系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4.5MB

頁數: 11頁

文章以龍門山中央斷裂帶映秀-北川斷裂帶為研究對象,重點對汶川地震破裂帶南段虹口鄉(xiāng)八角廟地區(qū)地表斷裂帶進行了詳細研究,并結合汶川地震科學鉆探1號孔(WFSD-1)巖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討龍門山中央斷裂帶的物質組成及其結構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斷裂帶由很多次級小規(guī)模斷裂(破碎帶)以及夾持其中的塊體所構成,其中斷層泥的厚度由幾毫米到25cm不等,與WFSD-1巖芯記錄的地震斷裂現象基本一致。從虹口鄉(xiāng)八角廟露頭來看,映秀-北川斷裂帶整體寬約120m,分布有近80條含有斷層泥的次級斷裂帶。以臺灣車籠埔斷裂鉆探項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學鉆探(WFSD)研究來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幾毫米至約2cm厚的斷層泥,推斷映秀-北川斷裂帶中每層斷層泥至少發(fā)生過1次到13次地震,該區(qū)總厚度約150cm的斷層泥中發(fā)生地震次數至少為183次,說明沿著映秀-北川斷裂帶重復發(fā)生過多次強地震活動。每次地震活動并不完全沿襲老的地震斷裂主滑移帶滑動,而是沿著斷層泥邊部區(qū)域滑動。從整個斷裂帶中斷層泥分布特征來看,地震斷裂活動具有向斷裂下盤遷移的趨勢,并且斷層泥的厚度與斷裂活動性成正比關系,表明斷裂帶寬度與地震活動次數及其演化歷史有著成因上的直接聯(lián)系,多次地震活動疊加可能是龍門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熱門知識

地震的成因及其預測

精華知識

地震的成因及其預測

最新知識

地震的成因及其預測
點擊加載更多>>

相關問答

地震的成因及其預測
點擊加載更多>>
專題概述
地震的成因及其預測相關專題

分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