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中國青海、甘肅(隴南、隴東南及隴中地區(qū))、四川、湖北、山西。生長于海拔1000-3500米的山谷灌叢中、山坡路旁、河灘、林中、林緣灌叢中??购?、抗寒、耐瘠薄、適應(yīng)性強。陽性,適宜生于土壤貧瘠的地帶。
半常綠或落葉灌木,高2-3米。老枝暗棕色,無毛,具棱槽,幼枝淡褐色,微被短柔毛,具稀疏黑色疣點;莖刺三分叉,長8-15毫米,淡黃色。葉近革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8-25毫米,寬4-15毫米,先端圓鈍,具1刺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黃綠色,中脈微凹陷或扁平,背面淡黃綠色或灰白色,中脈隆起,兩面網(wǎng)脈顯著,葉緣平展,每邊具2-8刺齒,有時全緣;葉柄短或近無柄。
短圓錐花序具10-30朵花,緊密,長1-2.5厘米,近無總梗;花梗長1-3毫米;苞片稍長于花梗;花淡黃色;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長約1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長約2.5毫米,寬約1.8毫米,內(nèi)萼片長約3.5毫米,寬約2.5毫米,兩者均為橢圓形;花瓣倒卵形,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長圓形腺體;雄蕊長2-2.5毫米,藥隔延伸,先端鈍;胚珠2枚,近無柄。漿果近球形或卵球形,長6-7毫米,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不被白粉?;ㄆ?-6月,果期7-9月。
堆花小檗的種子采集時間為9月至翌年春天。將采集到的種子除去果皮和雜質(zhì)后,放在室外晾曬,然后放入種子袋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保存,期間注意防潮、防蟲。種皮淡黃色,千粒質(zhì)量7.9克,每克有126粒,凈度96%;種子小麥粒狀,一側(cè)扁平,一側(cè)隆起,長徑3.1-3.9毫米,短徑1.3-1.8毫米,種皮光滑,質(zhì)地較堅硬。
堆花小檗的種子不存在長期休眠的特性,播種育苗的常規(guī)發(fā)芽率很高,平均為86%,發(fā)芽勢也較高,5天開始發(fā)芽,15天左右出齊,故種子不需進行沙藏處理;但由于其種子細小,發(fā)芽后幼苗纖細,成苗速度較慢,一般1年生苗的高生長僅為10-15厘米,且發(fā)芽出土?xí)r需將種皮頂出土壤,故推薦采用溫室內(nèi)容器播種育苗,以利于控制播種深度并提供適宜的光、熱、水條件,保證發(fā)芽出苗、培育壯苗、縮短成苗期限。
容器袋填充的土壤基質(zhì)以透氣性好、保墑性好、肥力足的耕作土為主,同時混以適量的磷肥和氮肥。將混合均勻的基質(zhì)土用0.5厘米的篩網(wǎng)過篩后,裝填容器袋。在播前15天,用2-3%的硫酸亞鐵溶液消毒,并灌足底水。溫室播種應(yīng)做到適時早播,中國隴西的最佳播種時間為3月上、中旬。播種深度以0.5-1厘米為宜,每袋播種3-5粒,覆土采用已消毒的森林土。
小檗為落葉多枝灌木,高2~3米。葉深紫色或紅色,幼枝紫紅色,老枝灰褐色或紫褐色,有槽,具刺。葉全緣,菱形或倒卵形,在短枝上簇生?;▎紊?~5朵成短總狀花序,黃色,下垂,花瓣邊緣有紅色紋暈。漿果紅色,...
紫葉小檗,拉丁名: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別名:紅葉小檗,小檗科、小檗屬。 ...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藥 名】:川滇小檗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川滇小檗的根。 【功 效】:清熱燥濕。 【主 ...
苗期管理:出苗期每天噴水1-2次,保持溫室光照充足,空氣流通,濕度適中。生長期可根據(jù)天氣和土壤墑情,適時澆水,經(jīng)常保持苗床土壤濕潤。
苗木出圃:溫室容器育苗1年即可生產(chǎn)出株高20-30厘米,主根20厘米左右的合格苗。煉苗,將合格苗斷根,從溫室移置室外,以后7天要加強管理,增加遮陰和水分管理。煉苗15天后幼苗側(cè)根發(fā)育明顯,澆透水即可帶容器苗造林。
在溫室條件下,堆花小檗幼苗易感立枯病,葉片極易感白粉病,故應(yīng)在出苗期每隔5天噴施1次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200-14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以有效防治幼苗立枯病和白粉病。
堆花小檗兼具造林、觀賞、藥用、食用等功能,其生態(tài)價值、經(jīng)濟價值極高。是中國西北半干旱區(qū)水土保持造林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野生灌木樹種。 堆花小檗根含小檗堿,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的功效。主治目赤、咽喉腫痛、腹瀉、牙痛等癥。
格式:pdf
大?。?span id="scocgmo" class="single-tag-height">56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8
對紫葉小檗的綠枝分別用不同濃度的吲哚丁酸(IBA)、生根粉(ABT)、吲哚乙酸(IAA)進行處理。結(jié)果表明:各藥劑處理對紫葉小檗綠枝扦插的成活率、平均根數(shù)、平均根長的影響與清水(CK)處理間差異達0.01極顯著水平,其中以IBA處理的效果為最好,促進作用最大,生根率最高,其他各項指標(biāo)也較好。
格式:pdf
大小:56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5
目的建立HPLC測定小檗葉中小檗堿的含量。方法 Shimadzu C18色譜柱(250mm×4.6mm);流動相:乙腈-0.1%磷酸(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硫酸鈉0.1g);體積流量:1.0ml/min;檢測波長:265nm;柱溫:30℃;進樣量:10μl。結(jié)果小檗堿在1.00~16.00μg/ml線性關(guān)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8.2%,RSD為0.97%。結(jié)論通過方法考察發(fā)現(xiàn)HPLC法簡便、可靠,結(jié)果穩(wěn)定,可對藥材小檗葉進行質(zhì)量控制。
與錯那小檗的不同
紫葉小檗,拉丁名:Berberisthunbergiicv.atropurpurea,別名:紅葉小檗,小檗科、小檗屬。
匙形小檗植物別名
匙葉小蘗 哈拉巴干-希日-毛都 黃檗 三顆針 西北小檗 匙形小檗 娥氏小檗 娥氏小蘗 蛾氏小檗 三棵針 沙柳 婉那黃檗
小檗品種分類
紫葉小檗(cv.Atropurpurea):葉常年紫紅。矮紫葉小檗(cv.AtropurpureaNana):植株低矮不足0.5米,葉片常年紫紅。金葉小檗(cv.Aurea):葉片常年金黃色。
形態(tài)特征:落葉小灌木,小枝多紅褐色,有溝槽,具短小針刺,刺不分叉,單葉互生, 葉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鈍,基部急狹,全緣葉,葉表暗綠,光滑無毛,背面灰綠,有白粉,兩面葉脈不顯,入秋葉色變紅,腋生傘形花序或數(shù)花簇生(2-12朵),花兩性,萼、瓣各6枚,花淡黃色,漿果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熟時亮紅色,具宿存花柱,有種子1-2粒。
花葉小檗:原產(chǎn)日本,中國秦嶺地區(qū)也有分布。中國各大城市有栽培。喜涼爽濕潤環(huán)境,耐寒也耐旱,不耐水澇,喜陽也能耐陰,萌蘗性強,耐修剪,對各種土壤都能適應(yīng),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更佳。
小檗繁殖主要采用扦插法,也可用分株、播種法。因其植 小檗適應(yīng)性強,長勢強健,管理也很粗放,盆栽通常在春季分盆或移植上盆,如能帶土球移植,則更有利于恢復(fù)。
小檗適應(yīng)性強,耐寒、耐旱。喜光線充足及涼爽濕潤的環(huán)境,亦耐半陰。宜栽植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對水分要求不嚴(yán).苗期土壤過濕會爛根。盛夏季節(jié)宜放在半陰處養(yǎng)護,其他季節(jié)應(yīng)讓它多接受光用;澆水應(yīng)掌握問干間濕的原則,不于不澆。
此植物雖較耐旱,但經(jīng)常干旱對其生長不利,高溫干燥時,如能噴水降溫增濕,對其生長發(fā)育大有好處。移栽可在春季2-2月份或秋季10-11月份進行,裸根或帶土坨均可。生長期間,每月應(yīng)施一次20%的餅肥水等液肥。
小檗萌蘗性強,耐修剪定植時可行強修剪,以促發(fā)新枝。入冬前或早春前疏剪過密枝或截短長枝,花后控制生長高度,使株形圓滿。施肥可隔年,秋季落葉后,在根際周圍開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1次,然后埋土并澆足凍水。
由于它的萌蘗力強,在早春或生長季節(jié),應(yīng)對茂密的株叢進行必要的疏剪和短執(zhí),剪去老枝、弱枝等,使之萌發(fā)枝新葉后,有更的觀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