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披堿草 | 拉丁學名 | Elymus dahuricus Turcz.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科 | 亞????科 | 早熟禾亞科 |
族 | 小麥族 | 屬 | 披堿草屬 |
種 | 披堿草 | 命名者及年代 | Turcz.,1858 |
披堿草生長習性
本種性耐旱、耐寒、耐 堿、耐風沙,自1958年開始,先后在河北、新疆、內蒙古、青海等省區(qū)的牧場實驗站、草原試驗站進行栽培馴化工作,實驗結果表明本種為優(yōu)質高產的飼草。
披堿草屬旱中生牧草,適應性廣,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區(qū)能安全越冬。根系發(fā)達,能吸收土壤深層水分,葉片具旱生結構,遇干旱葉片內卷成筒狀,以減少水分蒸發(fā),增強抗旱能力,從而在干旱條件下仍可獲高產。較耐鹽堿,在土壤pH值7.6~8.7的范圍內,生長良好。具有抗風沙的特性,適于風沙大的鹽堿地區(qū)種植。分蘗能力強,分蘗數(shù)一般可達30~50個,條件好時分蘗數(shù)達100個以上。性喜肥,氮肥供應充足時,分蘗數(shù)增多,株體增高,葉片寬厚,產量和品質也顯著提高。生育期120~130天。壽命短,可利用4~5年,通常利用四年就應酌情予以更新。
產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區(qū)。多生于山坡草地或路邊。蘇聯(lián)、朝鮮、日本與印度西北部、土耳其東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lián)外貝加爾。
披堿草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叢生草本。 稈疏叢,直立,高70-140厘米,基部膝曲。葉鞘光滑無毛;葉片扁平,稀可內卷,上面粗糙,下面光滑,有時呈粉綠色,長15-25厘米,寬5-9(12)毫米。
穗狀花序直立,較緊密,長14-18厘米,寬5-10毫米;穗軸邊緣具小纖毛,中部各節(jié)具2小穗而接近頂端和基部各節(jié)只具1小穗;小穗綠色,成熟后變?yōu)椴蔹S色,長10-15毫米,含3-5小花;穎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長達5毫米的短芒,有3-5明顯而粗糙的脈;外稃披針形,上部具5條明顯的脈,全部密生短小糙毛,第一外稃長9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長10-20毫米,成熟后向外展開;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截平,脊上具纖毛,至基部漸不明顯,脊間被稀少短毛。
推薦江蘇綠洲花卉苗木種業(yè).要想種植業(yè)的成功,選擇是關鍵,是您放心的選擇,我們有專業(yè)的科研,保存,種植技術,一流的產品,真誠的服務. 披堿草屬旱中生牧草,適應性廣,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區(qū)能安全...
你好,披堿草價格為5元每顆。披堿草屬旱中生牧草,適應性廣,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區(qū)能安全越冬。根系發(fā)達,能吸收土壤深層水分,葉片具旱生結構,遇干旱葉片內卷成筒狀,以減少水分蒸發(fā),增強抗旱能力,...
播種方法 黑麥草細小,要求淺播,稻茬田土壤含水量高、土質粘重,秋季播種時往往連續(xù)陰雨,或者因秋收季節(jié)勞力緊張。  ...
禾本科披堿草屬中的一個種,學名:Elymus dahuricus Turcz.,多年生草本植物,為本屬重要的栽培牧草之一,廣泛分布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qū),朝鮮、日本、蒙古、蘇聯(lián)也有分布。蘇聯(lián)在二十世紀初引入栽培。中國于1954年由崔有文推薦,在華北及西北地區(qū)栽培,嗣后,原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在錫林郭勒種畜場進行較大面積試種。從七十年代以來,該草已在中國華北、內蒙古及東北部逐漸推廣,并開始成為主要牧草品種。
披堿草屬多倍體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為42,由于大麥草族植物染色體的基數(shù)為x=7,因此該草屬為6倍體,即2n=6=42。
分布于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區(qū)。俄羅斯、朝鮮、日本與印度西北部、土耳其東部也有分布。多生于山坡草地或路邊。模式標本采自蘇聯(lián)外貝加爾。
整地:播種前必須充分整地,疏松表土,保蓄水分,為播種和種子發(fā)芽創(chuàng)造條件,深耕l8-22厘沭,并及時耙地和鎮(zhèn)壓。
施肥:披堿草為多年生牧草,需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優(yōu)質準廄肥300-4000斤。瘠薄地要增加施肥量,每畝施肥5000-6000斤。為了促進幼苗旺盛生長,可用硝酸銨或硫酸銨傲種肥,每畝施10-15斤。
播種:播前清選種子,機播種需先用脫芒器脫芒,輕微碾壓斷芒后才能播種。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北方春播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種.夏播的適宜時期是在播后能有80-90天的生長期,使幼苗達到分蘗拔節(jié)的時期為好。內蒙古夏播為6月中旬或7月上旬,華北和西北為5月下旬或6月上旬。播種過晚根系和越冬芽發(fā)育不良,降低越冬率。條插距為l5-30厘米每畝搖種量2-4斤。
披堿草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披堿草苗期不耐雜草,可在分蘗前后除草一次。拔節(jié)期進行第一次中耕,滅草松土,促進幼苗迅建生長。如果幼苗干旱缺肥,可適量追肥和灌水一次。第二年以后,可根據(jù)雜草發(fā)生和土壤板結情況,及時中耕除草和松土1-2次,并及時補種缺苗披堿草易感染銹病,發(fā)病時葉,莖和穎上產生紅褐色粉末狀瘡斑,后期病斑變黑,植株逐漸枯死。防治銹病可用敵銹鈉,石硫合劑、代森鋅等化學藥物。
收獲利用:披堿草每年刈割l-2次。在生育期較短、氣候干燥,土壤貧瘠的地方,一年只能刈割一次l,在生育期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管理水平較高的地方,一年可刈割兩次。刈割一次者在抽穗至開花期刈割,每畝產干草100-500斤,刈割二次者,第一次在孕穗至抽穗期刈割,第二次在上次前34-40天刈割,每畝產干草500-600斤。披堿草的利用期為4-5年,其中以第二、三年長勢最好,產量最高。第四年以后生長逐漸減遇,產量下降,要及時更新。
采種:采種要在穗頭變黃,莖稈仍為綠色時收獲。可以割全株或割下穗頭,曬干后脫粒。通常每畝收種120斤左右。
青紫披堿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 var.violeusC. P. Wang et H. L. Yang)與披堿草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基部葉鞘密被長柔毛;穎的脈上粗糙、疏被短硬毛。 分布于中國內蒙古、青海(循化)等省區(qū)。生于山溝及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大青山。
青紫披堿草植株高大(高可達2米左右,徑3.5-5毫米),葉量豐富(長22-32厘米,寬5-15毫米),穗長(10-20厘米)、結實多,耐寒、易繁殖,經引種栽培試驗,生長良好,是一種有利用價值的優(yōu)良牧草。
披堿草的葉量相對較少,營養(yǎng)枝條較多,莖稈占草叢總重量的50/%-70%。葉占16%-39%,飼用價值中等偏上,分蘗期是各種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調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披堿草在氣候較干旱、土壤瘠薄的情況下,1刈割1。水分條件好時,可刈割2次。人工栽培的披堿草,除刈割鮮草飼喂外,還可調制干草。調制好的干草,顏色鮮綠,氣味芳香,適口性好,除飼喂馬、牛、羊外,還可制成草粉喂豬。青刈可直接飼喂牲畜或調制青貯飼料。與豆科或其他禾本科草進行混播的可用于放牧。披堿草又是一種很好的護坡、水土保持和固沙的植物。也是山地草甸,草甸草原或河漫灘等天然草地適宜條件下補播的主要草種。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ajaz4qu" class="single-tag-height">19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通過對垂穗披堿草+雜類草型草場圍欄封育禁牧的效果調查分析,圍欄可明顯提高垂穗披堿草型草場的產草量和植被高度、蓋度、密度,使草地植被得到恢復,同時可有效的改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促進草群自然更新,隨著圍欄期限的延長,改善效果越加明顯,整個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步趨于良性循環(huán)。
格式:pdf
大?。?span id="qrfduok" class="single-tag-height">19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5
通過施用石膏改良鹽堿土進行結縷草草坪盆植試驗,測定出苗數(shù)、密度、高度和蓋度等評定指標,結果表明:草坪的出苗數(shù)、密度、高度及蓋度整體上隨著石膏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入量達到供試土壤石膏需要量的理論值時的出苗數(shù)8 058.5株/m2、密度7 511.2株/m2、高度46.2 mm及蓋度92%,均顯著地高于對照,分別是對照的1.6、1.7、1.6及1.4倍;當石膏的施入量為理論值的6/5或7/5時,結縷草的出苗數(shù)、密度、高度及蓋度均有進一步的提高趨勢。
分布于中國青海(格爾木);生長在約3100米的河岸。 2100433B
稈直立,高20-35厘米,直徑1-2.5毫米,2節(jié),平滑,無毛。葉鞘通常長于節(jié)間,除上部葉外,無毛;葉舌非常短,紙質;葉片內卷,4-7×0.15厘米-0.25厘米,兩面無毛或近軸面粗糙。穗狀花序直立,疏松,6-9厘米;軸無毛;節(jié)間10-20(-28)毫米。每節(jié)1小穗,黃綠色,15-25毫米不包括芒,具6-8小花;花梗1-2.5毫米。穎片近等長,4.5-7毫米,4-7脈,背面無毛,先端銳尖。外稃披針形,背面平滑,無毛;第一外稃9-10毫米;芒直立或稍下彎,9-15毫米。內稃稍短于或等長外稃,具緣毛沿著龍骨,先端截形或近圓形?;ㄋ幒谏?,2-3毫米。子房倒卵形,先端短柔毛。佛羅里達州和法國6月至7月。
一、選耐鹽堿的牧草品種:
重鹽堿地應選種耐鹽堿能力強的朝牧一號稗子、堿茅、沙打旺、紫穗槐、田菁、沙蒿、檸條、長穗冰草、垂穗披堿草、鞘雀稗、燈蕊新麥草、窄穎賴草、大米草等;中度鹽堿地可種中等耐鹽堿的草木樨、紫花苜蓿、毛苕子、披堿草等。
二、平地深耕:
土壤鹽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地高低不平。通過平整土地可使灌水沖洗或利用降雨沖洗鹽堿時,土壤受水均勻,提高沖洗耳恭聽脫胎換骨鹽效果。鹽三地的平整方法與一般的平地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土壤鹽堿程度。
對于輕度鹽堿地,以不打亂土層為好,而在重鹽堿地或者局部鹽堿斑處,則須先“起鹽”,后平整,以免鹽搬家。對于鹽分上重下輕的鹽堿地,可通過深翻,將含鹽重的表層土壤翻下去將底層好土翻上來,結合施肥,建立新的耕作層。對于下面有粘土隔層的鹽堿地,通過深耕以打破犁底層,切斷毛細管,降低土壤蒸發(fā),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加速土訓淋鹽。
三、合理耕作:
鹽堿地的土壤耕作,要特別注意適時合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一般春季干旱多風,蒸發(fā)量大,應采用淺耕以保墑防鹽。春耕宜晚,等鹽分蒸積在地表后再耕地,或小雨數(shù)天再耕,以便將地表鹽分壓到底層。搶在夏季伏雨前中耕,主要作用是破除土壤板結,減緩地面徑流,增加土壤下滲水量,以加強淋鹽效果。雨季后進行旱秋耕,趁土壤鹽分尚未被雨水淋溶上返,盡早切斷毛細管,抑制鹽分上升。
四、多施有機肥:
鹽堿地牧草低產的另一原因是土壤肥力很低。鹽堿地具有瘦、死、板等不良性狀,增施有機肥料,可以改變這些不良性狀,提高土壤肥力,而且由于土壤孔隙度和結構改善,可減少地表徑流,增加滲透入土壤的水分,提高淋洗鹽分的作用,也可減少土壤蒸發(fā)和防止返鹽。土壤有機質增多,肥力提高后,牧草生長健壯,耐鹽、抗鹽性能增強。
五、栽培技術措施:
(1)深溝播種:鹽堿地土壤剖面中的鹽分分布狀況是上多下少,呈“丁”字形,如在春季地下0~5厘米土層的鹽分比下層土壤高2~3倍。播種時撥開表層鹽分多的土層,將草種播于含鹽量低的土層中,為種子順利出苗創(chuàng)造條件。開溝種植以后,地形起伏,土壤中的鹽分向較高的溝背積累,相對降低了溝底土壤中的鹽分含量。一般溝深7~10厘米,溝距50厘米,隨開溝隨施肥隨播種;也可提前開溝,然后施肥等雨播種。
(2)淺播種:由于鹽堿地地溫低,春播后出苗較慢,草種在土壤中埋藏時間過長,吸水吸鹽多,易受鹽害而爛掉。播種稍淺時,草種萌動后就發(fā)芽出土,可相對減少鹽害。
(3)覆蓋播種:在整地前結合灌水壓鹽、脫鹽、洗鹽、耕層土壤的含鹽量會明顯減少,在此基礎上覆蓋地膜,土壤鹽分上升慢,使耕層土壤的含鹽量保持在較低水平上的時間延長,這樣更有利于幼苗出土,實現(xiàn)全苗、壯苗。在輕度鹽堿地上宜采用“平種覆蓋”或“壟種覆蓋”;而在中度鹽堿地上用“溝種覆蓋”的方式更為適宜。這樣有利于蓄水保墑、降低土壤含鹽量,利于出苗。
鹽堿地種植適宜品種:
1.谷稗(又叫稗谷、堿稗、經農業(yè)部定名叫朝牧一號稗子):它為禾本科一年生大型草本植物,株高達2.3米,分蘗最多20個以上,畝產鮮草5000公斤以上,干草1500公斤左右,籽實產量每畝可達400公斤,草和籽實分別比谷子增產100%和60%,適口性好,各類畜禽均喜食,是改造鹽荒堿荒逆境的先鋒作物,為草料兼收、糧飼兼用、高產優(yōu)質的飼料作物,極有推廣應用價值。
2.沙打旺: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最主要當家草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具有抗風沙、耐鹽堿特性,產草量高,是最耐鹽堿的豆科牧草。沙打旺發(fā)芽期耐鹽極限值僅次于谷稗,極限值為0.6%,土壤PH值為9.5,在鹽漬度為0.3-0.4%中度鹽荒、堿荒地上生長良好,是改良干旱鹽荒地逆境的先鋒草種,但它不如谷稗適應范圍廣,在低洼易澇鹽堿地不宜種植。
3.籽粒莧:為莧科莧屬一年生大型草本植物,具有再生快、高產優(yōu)質特點,畝產青綠飼料1萬公斤以上,是糧、草、菜兼用作物,為發(fā)展畜牧業(yè)最佳首選飼料作物,尤其飼養(yǎng)豬禽效果最好,還可同飼料玉米青貯。試驗結果表明,籽粒莧在0.2-0.3%鹽漬度下可正常生長,中后期耐鹽度可提高到0.45%。雖其耐鹽性不如沙打旺,更不如谷稗,但產草量高、草質好,在輕度鹽堿地可大力推廣,但其品種較多要注意選擇。
4.其它:耐鹽堿牧草有很多,耐重度鹽堿的還有堿茅、堿谷、湖南稷子、田菁、馬蓮、紫穗槐、檸條、美國濱藜、沙蒿等,但這些牧草有的產草量低,有的草質差,故本文不倡導也不詳細介紹。
耐中輕度鹽堿地牧草還有紫花苜蓿、草木樨、毛苕子、御谷、甜高粱、冬牧-70等,這幾種牧草可根據(jù)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條件及飼養(yǎng)畜禽種類適當種植。
提示:一些適應酸性土壤種植牧草,如串葉松香草、三葉草等,決不適應堿地種植,魯梅克斯宣傳上說耐鹽堿,實際上還需進一步進行試驗研究。
種植技術
草種選擇是鹽堿地上種草成敗的關鍵,草種確定后,科學種植技術尤為重要,否則也難以獲得成功。鹽堿地還需要與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種草相結合進行改良,采取綜合措施科學種植,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1.采取水利工程措施,要進行排水減鹽或灌水壓鹽。對于地勢低洼地塊挖排水溝,排除地面水可帶走部分土壤鹽分,為減鹽處理;對于平坦地塊進行灌水,使土壤的鹽堿溶于水,再把水排出,從而降低了土壤的鹽堿含量,起到了減鹽壓鹽的作用。
2.合理耕翻,多施有機肥。對于高低不平的地塊,首先去掉鹽堿斑,再進行翻耕。對于上重下輕鹽堿地,采用深翻,將含鹽重的表層土翻下去,將深層的土翻上來,結合施用大量的有機肥進行改良來建立新的耕作層。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春季多風少雨并且蒸發(fā)量大的地方春耕宜晚,等鹽分蒸積在地表再翻耕,以使鹽分壓到底層,多施農肥可防止返鹽,又可以促使牧草生長健壯,增強抗鹽堿性。
3.播種技術
①深開溝淺播種。一般溝深7~10厘米,溝底鹽分低,再施上農肥后等雨淺播,這樣出苗快,相對減少鹽害。
②適時播種,適當加大播量。北方一般以大雨過后,晚春初夏播為宜;南方可春播、夏播、又可秋播。大雨過后,等淋洗下去鹽分又上升到地表再播,這樣做起到躲鹽和避鹽作用,因此播期要靈活掌握,在播種牧草時,鹽堿地要適當加大播量,一般為正常播量的1.5倍。如谷稗、御谷正常畝播量為0.5~0.75公斤,但在鹽堿地上應為1公斤左右。
③異地育苗。移栽為了躲鹽、避鹽,為了不誤農時,可在輕鹽堿地上或土壤較好的地塊先作床育苗,等苗長到一定高度后再定植到中重度鹽堿地上,這樣做雖費事,但大大提高了成功率。這種做法適用于株距較大的牧草,如籽粒莧、谷稗、御谷、甜高粱等。
④牧草的間、套、混播。就是在鹽堿地上同時種兩種以上的牧草,既可采取間種,又可套種,并可混播,這樣有利于摸索出經驗,篩選出更合理的搭配組合以便推廣。
⑤早中耕、早間苗,適當晚定苗,遇旱應灌水。鹽堿地肥力低,易板結,早期牧草生長非常緩慢,要注意早中耕松土,早間苗。適當推遲定苗,遇干旱有條件的地方應進行灌溉,如積水應及時排出,這樣可減鹽利于牧草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