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2021年8月,被中國僑聯(lián)確認為第九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用歷史來評價,2000多年了還在使用,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現(xiàn)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就是將水源利用為人類造福的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文明的體現(xiàn)。岷江原河道是從川西平原以西流過,古時人們開挖人工渠把岷江河水引入川西平原,用其灌溉農(nóng)田。借用當?shù)氐奶厥獾乩砦恢脤⒁肟陂_得較窄。...
都江堰灌區(qū)是四川省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四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拔锶A天寶,地杰人靈”,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qū)內(nèi)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zhèn)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qū)水利,...
格式:pdf
大小:7.6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2018年8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這座延續(xù)了2000多年的古老水利工程,至今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地理位置天然優(yōu)越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和橫斷山脈東部邊緣交匯處,由川西北高原河道進入川西沖積平原的
格式:pdf
大?。?span id="otpmode" class="single-tag-height">7.6M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6
據(jù)《史記·河渠書》記載":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饗其利。"都江堰建成后,為四川成都平原地區(qū)萬頃農(nóng)田灌溉取水提供保證,其直到今日仍在發(fā)揮效能,成為世界上最古老,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項目[1]。
相傳該樹是東漢張?zhí)鞄熡H手種植,樹齡1800歲。樹高50余米,胸徑2米多,最粗的徑圍足有20米,需五六人牽手才能圍攏。這棵樹享受的是"國寶級"待遇:連修剪樹枝都要上報園林部門批準。工作人員介紹,去年發(fā)現(xiàn)有白蟻啃食樹木,后來找了專業(yè)團隊進行殺蟲處理,目前古銀杏樹長勢良好。青城山天師洞千年銀杏樹
天師洞是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修真、創(chuàng)教、顯道、羽化、仙葬之地。據(jù)傳說,一日張?zhí)鞄熢谇喑巧奖P坐,無意間看見山前平川村舍,靜修難以速定,遂手植銀杏一株,此樹迅即拔地10丈,綠屏陡立,鎖住山之靈氣,終得大道早成。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gòu)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xié)調(diào)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nèi)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nèi)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guān)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nèi)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nèi)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qū)。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余的內(nèi)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nèi)江不受洪災。
寶瓶口起“節(jié)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nèi)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自行調(diào)控的節(jié)制閘,是自流灌溉渠系的總開關(guān)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fā)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區(qū)。每當春夏山洪暴發(fā)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當于專員,或大于專員,小于省長),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xié)助下,邀集有治水經(jīng)驗的農(nóng)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
經(jīng)過實地勘察,李冰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在無火藥(火藥發(fā)明于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間)不能爆破的情況下,他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熱脹冷縮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率眾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形如魚嘴,岷江流經(jīng)魚嘴,被分為內(nèi)外兩江。外江仍循原流,內(nèi)江經(jīng)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nèi)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huán)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nèi)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飛沙堰的設計運用了回旋流的理論。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nèi)江水量,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于水中,讓人們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過肩”。還鑿制石馬置于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2002年11月13日上午11時25分,備受矚目的都江堰內(nèi)江古法截流成功。都江堰內(nèi)江段首次“整容大手術(shù)”正式拉開序幕。
都江堰此次截流仍采用了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tǒng)工藝,以榪槎、竹籠、碗兒兜等為工具。榪槎的構(gòu)造為一木三足架,以許多三足架連接成排列,上邊滿裝上卵石泥土,在魚嘴構(gòu)成一完美的擋水壩。碗兒兜為裝滿卵石德竹筐。這種古老的截流方式可就地取材、使用靈活、功效頗高,而費用僅為現(xiàn)代化拋石圍堰截流的1/3。都江堰灌區(qū)內(nèi)江段已經(jīng)10年未斷流,內(nèi)江總干道河段存在一定的淤積,沿岸大量渠道及供水設施陳舊,已影響到寶瓶口引水,需要清淤維修。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qū)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筑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shù)郡田。” 關(guān)于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绷鹘菣z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nèi)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志》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tǒng)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chuàng)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jù)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灌區(qū)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shù)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guī)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qū)范圍大、社會經(jīng)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佳水資源利用的典范。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chuàng)建都江堰的功績。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nóng)業(yè)之根本、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并設專職堰官進行經(jīng)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后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jié)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qū)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fā)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zhí)鞄熡鸹幯伞薄v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在天師洞旁有一顆古銀杏樹,要七八個個大漢才能把它圍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極其罕見,據(jù)說這個古銀杏樹是張陵親手種的。
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陜西漢中騎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后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p>
李?;舴铱疾於冀?/p>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于1872年在《李?;舴夷芯魰啞分性O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舴曳Q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yè)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nóng)具,為教學實習準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yè)學?!遍_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并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并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yǎng)、文化知識和生產(chǎn)技能的培養(yǎng)。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谷諔?zhàn)爭勝利后,學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jié),四川省政府及灌區(qū)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zhuǎn)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shù)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谷諔?zhàn)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zhàn)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cè)建亭,取名“聞勝”,并撰書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后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并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確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xié)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jīng)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余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tǒng)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