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高30-35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生鱗片;鱗片膜質(zhì),下部闊圓形,向上成長鉆形,有睫毛,盾狀著生。葉遠(yuǎn)生,草質(zhì),無毛;葉柄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矮葉足上,連同葉軸為栗褐色;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0-30厘米,基部寬15-25厘米,四回羽狀細(xì)裂;羽片密接,基部一對(duì)較大,矩圓形,長8-12厘米,寬4-6厘米,漸尖頭,基部近圓形;各回小羽片都有短柄,小羽軸有狹翅;末回裂片條形,長2-3毫米,寬約0.8毫米,尖頭,全緣。葉脈分叉,每裂片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生于小脈中部,圓形,無蓋。 分布于廣東(海南島)、廣西、貴州和云南南部;越南,泰國,尼泊爾也有。附生密林中樹干或石上,葉旱季枯死,雨季再生,海拔1500-2700米
中文名稱 | 雨蕨科 | 亞????門 |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
門 |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 界 | 植物界 |
目 |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 拉丁學(xué)名 | GYMNOGRAMMITIDACEAE |
綱 | 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 |
僅1屬,雨蕨屬Gymnogrammitis Griff. 分布于我國(西南部及南部)、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及中南半島。
鹵蕨科Acrostichaceae 鐵線蕨科Adiantaceae 車前蕨科Antrophyaceae 叉蕨科Aspidiaceae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烏毛蕨科Blechnaceae 實(shí)蕨科Bolbitidaceae 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 桫欏科Cyatheaceae 骨碎補(bǔ)科(2) Davalliaceae 姬蕨科Dennstaedtiaceae 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 雙扇蕨科Di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禾葉蕨科Grammitidaceae 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腫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陵齒蕨科Lindsaeaceae 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 劍蕨科Loxogramm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條蕨科OLEANDRACEAE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紫萁科Osmundaceae 水蕨科Parkeriaceae (ceratopteridaceae) 球蓋蕨科Peranemaceae 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睫毛蕨科Pleurosoriopsidaceae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 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光葉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書帶蕨科Vittariaceae 巖蕨科Woodsiaceae |
雨蕨科植物特征
? 中型,附生。根狀莖橫走,圓柱形,輻射對(duì)稱,堅(jiān)挺,呈灰藍(lán)色,具網(wǎng)狀中柱,密被鱗片;鱗片小,覆瓦狀排列,披針形,銹棕色,有長鉆頭,腹部盾狀著生,邊緣有長而密的睫毛,膜質(zhì),細(xì)篩孔狀,網(wǎng)眼狹長。葉遠(yuǎn)生,螺旋狀排列;葉柄圓柱形,細(xì)瘦,棕色,有光澤,基部以上光滑,基部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高出的灰藍(lán)色的葉足上,老則由此脫落;葉片長卵形或闊卵形,漸尖頭,基部圓楔形,四回羽狀細(xì)裂,各回羽片及小羽片密接,以銳角從葉軸和小羽軸斜展,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小,披針形,圓頭或近尖頭,全緣,各有單一的小脈1條,不達(dá)葉邊。葉薄草質(zhì),極光滑。孢子囊群小,無蓋,圓形,由少數(shù)孢子囊組成,不具隔絲,每末回裂片有1枚,生于小脈的背部,成熟時(shí)稍擴(kuò)大且較裂片為闊;孢子囊有細(xì)柄,由3縱行細(xì)胞組成,環(huán)帶有12-16個(gè)增厚細(xì)胞。孢子兩側(cè)對(duì)稱,橢圓形,透明,具單裂縫,不具周壁,外壁表面具細(xì)長的棒狀紋飾(似腺毛),棒上及其末端常具小圓球,小球易脫落,外壁表面尚有不明顯的細(xì)網(wǎng)。
蕨類植物門 真蕨亞門 薄囊蕨綱 水龍骨目 腎蕨科 分類不一樣 有些書籍分在骨...
陸生大型或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有管狀中柱(如栗蕨屬),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網(wǎng)狀中柱(如鳳尾蕨屬),密被狹長而質(zhì)厚的鱗片,鱗片以基部著生。葉一型,少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屬)或簇生(如鳳...
(皺葉、鋸齒、大鱗、圓葉)巢蕨、腎蕨、(長角、二叉)鹿角蕨、(美葉、細(xì)葉、梯葉、毛葉、密葉)鐵線蕨、海金沙、銀脈鳳尾蕨、(珊瑚、細(xì)葉)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密葉、皺葉)波斯頓蕨、兔腳蕨、紐扣蕨、...
雨蕨科下級(jí)物種
雨蕨
植株高30-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壯,粗約5毫米,灰藍(lán)色,密被鱗片;鱗片覆瓦狀排列,下部闊圓形,向上漸狹成線狀鉆形,長約4毫米,邊緣有睫毛,膜質(zhì),棕色,腹部中心為黑褐色,盾狀著生。葉遠(yuǎn)生,相距1-5厘米或過之;葉柄長6-18厘米,粗1-2毫米,栗褐色或深禾稈色,略有光澤,無毛,上面有淺縱溝,基部以關(guān)節(jié)著生于明顯的葉足上;葉片三角狀卵形,長20-35厘米,基部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四回細(xì)羽裂;羽片10-15對(duì),下部兩對(duì)近對(duì)生,向上的近互生,斜展,密接或有時(shí)重疊,有短柄(3-4毫米),下部1-2對(duì)較大,長8-15厘米,寬3.5-7厘米,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對(duì)稱,圓截形至闊楔形,三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0-15對(duì),互生,斜展,柄長約2毫米并有狹翅,橢圓形,長1. 5-4厘米,寬5-18毫米,急尖頭,基部為對(duì)稱的圓楔形,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4-8對(duì),略斜向上,短柄具狹翅,橢圓形,長3-7毫米,寬1.5-4.5毫米,鈍頭,基部楔形,不對(duì)稱,下側(cè)下延,常細(xì)裂為不等長的短裂片,裂片2-4片,斜向上,線形,長2-3毫米,寬不足1毫米,尖頭,全緣。葉脈不明顯,每裂片有小脈1條,不達(dá)于裂片先端。葉草質(zhì),干后灰綠色,無毛;葉軸栗褐色,略有光澤,頂部兩側(cè)有綠色的狹邊,小羽軸兩側(cè)有狹翅。孢子囊群生于裂片背面,位于小脈頂端以下,圓形,成熟時(shí)略寬于裂片,無蓋,也無隔絲。
產(chǎn)海南(五指山)、廣東(乳源)、廣西(資源、大苗山、大瑤山)、湖南(宜章)、貴州(雷山、榕江、邱江)、云南(景東、屏邊、順寧、漾濞)、西藏(察隅、墨脫、樟木)。生山地密林下, 常附生于樹干上或巖石上, 海拔1300-2700米。葉于雨季生長, 早季干枯。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biāo)本產(chǎn)地:印度(Khasia Hills)。
格式:pdf
大?。?span id="uhdzd4x" class="single-tag-height">366KB
頁數(shù): 4頁
評(píng)分: 4.3
鐵線蕨分布廣泛,容易培養(yǎng),是觀察蕨類生活史的好材料。將經(jīng)過低溫處理(4℃)的鐵線蕨成熟孢子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上,在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5 d左右,孢子萌發(fā)后長成配子體,培養(yǎng)60 d左右,頸卵器內(nèi)的受精卵萌發(fā)長出幼孢子體。將鐵線蕨孢子接種到花盆內(nèi)的土壤上,在室內(nèi)培養(yǎng)2~3個(gè)月長成配子體,培養(yǎng)4~5個(gè)月長出幼孢子體。將培養(yǎng)基上的幼孢子體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內(nèi)長期培養(yǎng),四季常青,孢子囊陸續(xù)分化、成熟。
序
前言
蕨類植物門
松葉蕨科
石杉科
石松科
卷柏科
木賊科
陰地蕨科
瓶爾小草科
觀音座蓮科
紫萁科
瘤足蕨科
里白科
海金沙科
膜蕨科
蚌殼蕨科
桫欏科
稀子蕨科
碗蕨科
鱗始蕨科
姬蕨科
蕨科
鳳尾蕨科
中國蕨科
鐵線蕨科
裸子蕨科
車前蕨科
書帶蕨科
蹄蓋蕨科
腫足蕨科
金星蕨科
鐵角蕨科
球子蕨科
烏毛蕨科
柄蓋蕨科
鱗毛蕨科
叉蕨科
實(shí)蕨科
藤蕨科
腎蕨科
礤蕨科
骨碎補(bǔ)科
雨蕨科
雙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龍骨科
槲蕨科
禾葉蕨科
劍蕨科
滿江紅科
種子植物門
裸子植物亞門
蘇鐵科
銀杏科
南洋杉科
松科
杉科
柏科
羅漢松科
三尖杉科
紅豆杉科
買麻藤科
被子植物亞門
雙子葉植物綱
木蘭科
八角茴香科
五味子科
番荔枝科
樟科
蓮葉桐科
……
單子葉植物綱
附錄
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