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 | 象耳蝴蝶蘭 | 拉丁學名 | Phalaenopsis gigantea |
---|---|---|---|
二名法 | Phalaenopsis gigantea J.J.Sm.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百合綱 |
亞????綱 | 百合亞綱 | 目 | 蘭目 |
科 | 蘭科 | 亞????科 | 紅門蘭亞科 |
族 | 萬代蘭族 | 屬 | 蝴蝶蘭屬 |
分布區(qū)域 | 原產(chǎn)于婆羅洲、上海植物園有栽培。 | 亞????族 | 指甲蘭亞族 |
象耳蘭葉片碧綠,長約60厘米,由于葉片較重,象耳蘭的葉片都是下垂的,非常像大象的耳朵?!跋蠖m”原產(chǎn)于東南亞的婆羅洲,在原生環(huán)璄下,葉片長度可達一米。作為蝴蝶蘭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植物,象耳蘭的花期卻很短,多集中于夏秋季開花。
象耳蘭幼年生長期長,生長緩慢,所以最少要十年才能開花。
原產(chǎn)于婆羅洲、上海植物園有栽培。2100433B
由于其葉片有如大象的耳朵,因此婆羅洲當?shù)赝林蜗蟮胤Q之象耳蝴蝶蘭(大象的耳朵),象耳蝴蝶蘭的花期集中在夏秋季,花期約有20天?;辄S白底色,上有浮雕般紅褐色斑塊,煞是好看,但由于象耳蘭幼年生長期長,生長緩慢,所以最少要十年才能開花,十分難得加之象耳蝴蝶蘭的抗病菌能力較弱,較難栽培,這是它成為了價格不菲的稀有的蘭花品種。
蝴蝶蘭為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為原產(chǎn)熱帶的氣生蘭,熱帶蘭中的一個大家族,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shù)枝,拱形?;ù螅麪?,春季開花,花期可達50-60天。 1、喜溫暖多濕且通風的環(huán)境,耐陰。盆土應通氣及排水良...
蝴蝶蘭的栽培技術 摘要:蝴蝶蘭形似蝴蝶,花姿優(yōu)美,色彩豐富,價格適中,是蘭花中產(chǎn)銷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屬類,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洋蘭之一。八大蘭屬中,真正形成專業(yè)化、規(guī)?;?、商品化生產(chǎn)的只有糊蝶蘭...
蝴蝶蘭的栽培包括三個階段:①生長階段②低溫處理③完成階段。當植株長出3-4片最小為20cm的葉子時,植株就具有了足夠的營養(yǎng)生長誘導成花,可以從生長階段轉(zhuǎn)換到低溫階段了,低溫處理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時期進行...
格式:pdf
大?。?span id="f7e6prx" class="single-tag-height">3.8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5
本文簡述了蝴蝶蘭育種的歷史、現(xiàn)狀和主要成就,介紹了包括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生物技術育種等各種育種途徑、操作程序和方法,對初步開展蝴蝶蘭育種者不無裨益。
多年生常綠草本,根莖倒圓錐形,粗3-5(-9)厘米,長5-10厘米,直立。葉叢生,葉柄淡綠色,具白粉,長可達1.5米,下部1/2鞘狀,閉合;葉片長圓狀心形、卵狀心形,長可達1.3米,寬可達1米,有時更大,邊緣波狀,后裂片圓形,裂彎開展?;ㄐ虮鼒A柱形,常5-8枚并列于同一葉柄鞘內(nèi),先后抽出,長30-80厘米,粗1-2厘米,每一花序柄圍以1枚鱗葉;鱗葉膜質(zhì),披針形,漸尖,長與花序柄近相等,展平寬3厘米,背部有2條棱凸。佛焰苞長12-24厘米:管部綠色,橢圓狀,長3-6厘米,粗1.5-2厘米,席卷;檐部長8-19厘米,粉白色,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基部兜狀,舟形展開,直徑2-3厘米,銳尖,直立。肉穗花序長9-20厘米,雌花序圓錐狀,奶黃色,基部斜截形;不育雄花序長圓錐狀,長3-4.5厘米,下部粗1-2厘米;能育雄花序長5-14厘米,雄花棱柱狀,長4毫米,雄蕊4,藥室長圓柱形。附屬器極短小,錐狀,長1-5毫米。漿果圓柱形,長5毫米,種子多數(shù),紡錘形,有多條明顯的縱棱?;ㄆ?-6月,果9月成熟。
分布于中國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海拔100-700米,常見于溝谷地帶,特別是石灰?guī)r地區(qū),生于林下濕地或石縫中;多與海芋混生,組成通稱的芭蕉-海芋群落。浙江、上海、安徽、四川等地的庭園和寺廟常有栽培。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也有。
銅質(zhì)佛鈕雙象耳鏤空香薰爐
在古代,香熏爐是皇家貴族、文人雅士書房內(nèi)的常用器。書案上常擺設有造型各異的香熏爐,熏內(nèi)貯存香料,點燃后香氣從鏤空孔中散出,以營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氛圍。裊裊香煙中,富貴和高雅在醞釀升騰。
名稱:銅質(zhì)佛鈕雙象耳鏤空香薰爐
規(guī)格:重:430g 高:116.7mm
類別:雜項 年代:清中期
漢朝以前是青銅器主流時代,因此漢代香薰爐以青銅香薰爐為代表,皇家、貴族使用居多。同時,戰(zhàn)漢時期是我國陶器時代末期,大量陶制香薰爐依然流行。魏晉南北朝,中國進入到了瓷器時代,這個時期大量瓷質(zhì)香薰爐令人耳目一新。隋唐時期,熏香活動進一步普及。前代各種材質(zhì)的香薰爐在唐代都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并有創(chuàng)新。特別是唐代進入到金銀器時代,大量的金銀質(zhì)香薰爐開始在皇宮貴族中使用,乃至贈送或賜予僧家使用
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時,頗愛藝術品制作,為得一精品的銅爐,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nèi)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窯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繪成圖樣。經(jīng)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德皇帝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宣德皇帝親自監(jiān)督了整個制作過程,并下令從暹邏國口一批紅銅。
為保證香爐的質(zhì)量,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jīng)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成品后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實為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啟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宣德三年利用這批紅銅開爐共鑄造出三千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這些宣德爐都深藏禁宮之內(nèi),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年間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這件銅質(zhì)佛鈕雙象耳鏤空香薰爐銅質(zhì)極佳,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為蓋,蓋頂部以佛為鈕,人物惟妙惟肖,造型精美,蓋上開鏤有銅錢狀的孔洞,以泄香氣。爐身圓口,圓筒腹,腹部兩側(cè)置象耳,下承三足。整器造型獨特典雅,古香古色,并且佛鈕、象耳、三足三者相互呼應,寓意不凡,與沉穩(wěn)古樸的爐體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