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熱帶電機 | 類????別 | 電機 |
---|
這種新的供油方式不但收益顯而易見,而且系統(tǒng)改進后運行操作的復雜程度及運行人員的工作量不會增加。機組開機之前啟動密封油泵,機組運行正常后投入Ⅲ射油器,停止密封油泵。機組準備停運,啟動密封油泵,退出射油器運行。如果要將密封油泵切換至Ⅲ射油器,首先開啟空、氫側密封油聯(lián)絡門,其次開啟Ⅲ射油器進出油門,此時注意用油泵再循環(huán)門維持密封油壓,然后開啟密封油箱至Ⅲ射油器手動門、氫油分離器至Ⅲ射油器手動門,Ⅲ射油器投入后,停止空、氫側密封油泵,逐漸開大Ⅲ射油器進油門,維持到正常運行壓力,倒換過程中注意調整好密封油箱油位。
射油器切換至密封油泵運行的操作也非常簡單,象所有轉動設備啟動一樣,啟動之前電氣搖測密封油泵電機絕緣,合格后送上電源,然后依次開啟空側油泵出口手動門、主油箱至空側密封油泵進油門、氫側密封油泵出口手動門,啟動空側密封油泵運行,正常后投入油泵聯(lián)鎖,調整再循環(huán)門,維持正常工作壓力,檢查空側密封油運行穩(wěn)定,密封油箱油位正常后,啟動氫側密封油泵運行,正常后,投入油泵聯(lián)鎖,調整再循環(huán)門,維持氫側密封油正常壓力,然后依次關閉密封油箱至Ⅲ射油器進油門、氫油分離器至Ⅲ射油器進油門、Ⅲ射油器高壓油進油門、Ⅲ射油器出油門、空氫側聯(lián)絡門等。
改進后的發(fā)動機供油方式目前已在國產(chǎn)200MW機組上使用。正常運行時,優(yōu)先使用Ⅲ射油器,密封油泵作為開停機時的備用,既減少了轉動設備的損耗,降低了檢修維護費用,又避免了密封油泵因長期運行以至損壞而造成的停機事故,用戶反映良好。建議擁有同型機組或擁有雙流環(huán)式密封瓦的電廠首選此種密封方式。
電伴熱帶電纜由導電高分子復合材料(塑料)和兩根平行金屬導線及絕緣護套構成的扁形帶狀電纜。其特性是導電高分子復合材料具有正溫度系數(shù)”PTC”特性, 且相互并聯(lián),能隨被加熱體系的溫...
你沒有把電伴熱帶電纜機理高清楚,芯帶由 導 體 和發(fā)熱電阻體組成的扁形發(fā)熱元件。發(fā)熱電阻體是PTC(扁形發(fā)熱元件)。與普通電阻負載不同,PTC是非線性的。按照常規(guī)線性公式計算就不符合了。
生產(chǎn)半熱帶電纜不同廠家,價格不同: 上海振電自控系統(tǒng)設備有限公司,35元每米 安徽恒鑫熱控有限公司,22元每米 河北寶輝電伴熱保溫科技公司,26元每米 價格來源于網(wǎng)絡 僅供參考...
格式:pdf
大?。?span id="l6uyyno" class="single-tag-height">220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4
電熱帶 一、電伴熱概述 電伴熱是用電熱來補充被伴熱物體在工藝過程中所散失的熱量, 測控流體介質溫度, 使之維 持在一個合理和經(jīng)濟的水平上。 二、電熱帶選型 電熱帶選型應綜合考慮管道(罐體)的類型、尺寸、最高伴熱溫度、最高承受溫度、最低承 受溫度、最大功率、最大使用長度、工作電壓、防爆等級、防護等級、是否允許現(xiàn)場剪切和 連接、是否要重疊安裝等等,永安公司專業(yè)工程師可以免費提供設計方案。 三、恒功率電熱帶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電源母線為二根平行絕緣銅線, 在內絕緣層上纏繞電熱絲, 并將電熱絲每隔一定距離 (即“發(fā) 熱切長 ”)與母線連接,形成連續(xù)并聯(lián)電阻。母線通電后,各并聯(lián)電阻發(fā)熱,因而形成一條 連續(xù)的加熱帶。 恒功率電熱帶單位長度的發(fā)熱量恒定, 使用的電熱帶越長, 輸出的總功率越大。 該電熱帶在 現(xiàn)場能按實際需要長度任意剪切,具有柔軟性,機械強度高,但不能重疊安裝。 四、自限溫電熱帶的工作原理和
格式:pdf
大?。?span id="r1swcwu" class="single-tag-height">220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7
熱損失Qt 輸出功率Q 伴熱比 伴熱帶長度 伴熱帶類型 操作電壓 Heat Loss Htg Cable output Trace Ratio Total Htg Cab Length Heating Cable Type Optg Volt W/M W/M M W/M Vac 1 100 100 0.00 0.00 1 100 25 220 2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3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4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5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6 #DIV/0! #DIV/0! #DIV/0! #DIV/0! 220 7 #DIV/0! #DIV/0! #DIV/0! #DIV/0! 22
為避免電機在不連續(xù)工作時,因吸潮而使電機繞組線圈的絕緣電阻阻值降低,應當對電機繞組適當加熱,使其溫度比環(huán)境溫度高5℃以上,防止電機線圈結露,從而預防繞組線圈受潮,保證電機正常起動。
電機防潮加熱帶的選型
(1)加熱器的功率選擇原則是:電機停用時,使一封閉電機的繞組溫度高于環(huán)境溫度5K。在不考慮外界影響的情況下,釋放熱量完全被吸收。
(2)加熱帶長度的選擇:根據(jù)加熱帶不能重疊,加熱帶長度以大于等于周長的90%,并至少小于周長30mm為標準來選擇。如H500電機,4極和6極的周長為2.402~2.543m,則加熱帶的長度為2.27~2.37m。
(3)低壓電機防潮加熱帶選型參照見表3。
(4)高壓防潮加熱帶選型參照如表4所示。
電機防潮加熱帶的安裝及使用
(1)安裝。安裝加熱帶時由綁扎帶綁在線圈的端部,如果是H 280以下的電機,所選用的是一條加熱帶,則將加熱帶綁扎在驅動端;如果是H315以上的電機,所選用的加熱帶是2條以上,分別綁扎在電機線圈的前后端部,同電機一起真空浸漆。
(2)使用。加熱帶的使用和加熱器是一樣的,當電機工作時,加熱帶不工作;當電機不工作時,加熱帶工作。
單個熱帶氣旋記錄
2013年的臺風海燕(Haiyan)是全球第一個德沃夏克分析法分析出170kt及T8.0的熱帶氣旋,它也是機構認為的西太平洋地區(qū)最強的熱帶氣旋。
2006年的颶風伊歐凱(Ioke)是中太平洋生成的最強的熱帶氣旋,也是唯一一個在中太平洋生成并增強為五級颶風的熱帶氣旋。同時它也是歷史上氣旋能級指數(shù)最高的熱帶氣旋。
2015年的颶風帕特麗夏(Patricia)是歷史上東太平洋出現(xiàn)的最強熱帶氣旋,也是西半球出現(xiàn)過最強的熱帶氣旋,中心氣壓低至872百帕。同時它也擁有溫度最高的風眼。
2005年的颶風威爾瑪(Wilma)是北大西洋出現(xiàn)過的最強熱帶氣旋,中心氣壓低至882百帕。
1999年的氣旋05B是孟加拉灣歷史出現(xiàn)過的最強氣旋。阿拉伯海出現(xiàn)過的最強氣旋是氣旋2007年的古努(Gonu)。
2004年的氣旋加菲洛(Gafilo)是歷史上南印度洋出現(xiàn)過的最強熱帶氣旋,但是2015年的氣旋尤尼斯(Eunice)可能擁有與之相近的強度。
2002年的氣旋佐伊(Zoe)是歷史上南太平洋斐濟管轄區(qū)出現(xiàn)過的最強熱帶氣旋,但是2005年的氣旋奧拉夫(Olaf)從形態(tài)上看可能有與其相近甚至優(yōu)于它的強度。
2006年的氣旋莫妮卡(Monica)是澳大利亞管轄區(qū)出現(xiàn)過的最強氣旋。
2004年的氣旋卡塔琳娜(Catarina)是南大西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到達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
1979年的臺風泰培(Tip)擁有所有熱帶氣旋中最大的環(huán)流,半徑達1200km,而日本氣象廳認為擁有最大風圈(注意與環(huán)流的區(qū)別)的臺風是1997年的臺風溫妮(Winnie)。
1974年西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Tracy擁有所有熱帶氣旋中最小的環(huán)流,半徑僅60km。
1960年的臺風卡門(Carmen)擁有熱帶氣旋中最大的風眼,沖繩的雷達圖直徑達320km。
2008年南印度洋的氣旋卡拉(Kara)擁有所有熱帶氣旋中最小的風眼,直徑小至2km。
1983年的臺風弗雷斯特(Forrest)是官方認為增強最快的熱帶氣旋,但2011年的臺風梅花(Muifa)和2015年的颶風帕特麗夏(Patricia)可能擁有相近的增強速度。
1994年的颶風約翰(John)是官方認為維持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但1998年南半球的氣旋卡特里娜-維克多-辛迪(Katrina-Victor-Cindy)擁有更長的持續(xù)時間,但中途減弱為熱帶擾動而不被機構承認。
1989年的臺風安迪(Andy)擁有所有德法定義色階中CDG成環(huán)的氣旋中最低的平均云頂溫度。
1961年的臺風南希(Nancy)擁有所有五級熱帶氣旋中最多的五級持續(xù)報數(shù),多達21報。
1959年的臺風維拉(Vera)是所有五級熱帶氣旋中維持到最北部的一個,以五級臺風的強度登陸日本。
1975年的臺風瓊恩(June)是第一個觀測到有三重眼墻的熱帶氣旋。之后觀測到三層完整眼墻的熱帶氣旋還有2001年東太平洋的颶風朱麗葉(Juliette)和2012年的臺風布拉萬(Bolaven)。
風季或多個熱帶氣旋記錄
1960年出現(xiàn)了唯一一次一個洋區(qū)內五個熱帶氣旋同時活躍的情況。
1997年是西太平洋有史以來最活躍的風季,也是氣旋能積指數(shù)最高的風季。
1998年是歷史上西太平洋命名臺風數(shù)最少的一年。
2005年是北大西洋最活躍的一年,打破最多命名風暴數(shù)、最多颶風等多項紀錄。它也是北大西洋有史以來第一次用完一套命名表的風季。
2015年是中太平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八個熱帶低壓以上熱帶氣旋生成,也是中太平洋第一年用完一輪臨時擾動編號。同時中太平洋活躍過的熱帶氣旋數(shù)量也創(chuàng)新高。2100433B
副熱帶高壓,又稱亞熱帶高壓或副熱帶高氣壓,也叫做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于副熱帶地區(qū)的高壓脊,分布于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jīng)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
它的位置以及內里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qū)往往會有干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2013年夏季,中國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和南方地區(qū)普遍出現(xiàn)了罕見、持久的超過40℃的高溫天氣,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受到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副熱帶高壓所籠罩的地帶稱為副熱帶無風帶或馬緯度無風帶。
為動力成因,是為動力高壓,行星尺度的系統(tǒng)。
每逢南北太平洋的夏季,即北半球的5月至8月,南半球的12月至2月。初時副熱帶高壓一般會呈東西走向,其后會轉向南北走向。 副熱帶高壓在秋季轉弱后,其溫暖氣流令原先被高壓區(qū)覆蓋的水域水溫增加,使海面氣壓下沉而容易產(chǎn)生熱帶氣旋。特別在北半球的9月和10月,熱帶氣旋會在高水溫的太平洋產(chǎn)生。 使到秋季會是熱帶氣旋最常發(fā)生的季節(jié),也解釋了為什么夏季熱帶氣旋的生成數(shù)量反而不及秋季。
副熱帶高壓影響下的氣候一般是高溫,且層結穩(wěn)定,對流很不旺盛,所以降水較少。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層結比較不穩(wěn)定,東部相對穩(wěn)定。所以副熱帶高壓西部降水稍多,東部降水就比較少。
其影響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干濕季氣候:冬半年時,隨著行星風系的季節(jié)移動,副熱帶高壓控制此處,使得降雨減少,氣候成干季。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壓常年控制此地區(qū),故其氣候終年高溫干燥。
地中海型氣候:夏季,隨著行星風系的季節(jié)移動,副熱帶高壓控制該氣候區(qū),成干季,所以地中海氣候亦稱副熱帶夏干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北太平洋副高西進北抬,層結不穩(wěn)定的西部散發(fā)出來的高溫潮濕的氣流在其北面與冷氣團相遇,形成鋒面(雨帶),帶來夏半年的降水。但雨帶南面的副高控制區(qū)往往高溫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
具旱生結構,葉成針狀,根系發(fā)達,多蠟質,以防止水分過度流失,并從地底吸收足夠水分。如:地中海型氣候區(qū)的副熱帶常綠硬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