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界面設計模式 | 作????者 | 泰德維爾 |
---|---|---|---|
類????別 | 書籍 | 原作品 | 【美】泰德維爾(Tidwell,J.)著 |
譯????者 | 蔣芳等譯 | 出版時間 | 2013年9月出版 |
頁????數(shù) | 540 頁 | 定????價 | 119 元 |
開????本 | 16 開 | ISBN | 978-7-121-20406-7 |
第2版介紹
前言
第1章 用戶做些什么
1.1 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1.2 用戶研究基礎知識
1.3 用戶的學習動機
1.4 模式
安全探索
即時滿足
滿意即可
中途變卦
延后選擇
遞增構建
習慣
小片時間
空間記憶
前瞻記憶
簡化重復工作
只支持鍵盤
旁人建議
個性化推薦
第2章 組織內容:信息架構和應用結構
2.1 從全局出發(fā)
2.2 模式
主題、搜索和瀏覽
新聞流
圖片管理器
信息板
畫布加調色板工具條
向導
設置編輯器
可選視圖
多工作空間
多級幫助
第3章 到處走走:導航、路標和找路
3.1 不要迷路
3.2 導航的代價
3.3 常見的導航模型
3.4 網站設計習慣用法
3.5 模式
清楚的入口點
菜單頁面
金字塔
模態(tài)面板
深度鏈接狀態(tài)
逃生艙
胖菜單
頁腳站點地圖
登錄工具
序列地圖
面包屑層級結構
注釋滾動條
動畫轉換
第4章 組織頁面:頁面元素的布局
4.1 頁面布局基礎知識
4.2 模式
視覺框架
中央舞臺
對等網格
帶標題的區(qū)域
模態(tài)Tab
手風琴模式
可收起面板
可移動的面板
右/左對齊
對角線平衡
響應式展開
響應式允許
流體布局
第5章 列表
5.1 列表的使用場景
5.2 回到信息架構
5.3 一些解決方案
5.4 模式
雙面板選擇器
單窗口深入
列表嵌入
縮略圖網格
傳送帶
斑馬行
分頁
條目跳轉
字母表滾動條
級聯(lián)列表
懸浮工具
動作面板
突出“完成”按鈕
智能菜單項
預覽
進度提示
可取消性
多級撤銷
命令歷史
宏
第7章 顯示復雜數(shù)據(jù):樹、表格及其他信息圖形
7.1 信息圖形基礎
7.2 模式
總覽加細節(jié)
數(shù)據(jù)提示
數(shù)據(jù)焦點
動態(tài)查詢
數(shù)據(jù)刷
局部縮放
可排序表格
徑向表
多Y值圖
多個小對象
樹狀地圖
第8章 獲取用戶輸入:表單與控件
8.1 表單設計基礎
8.2 控件選擇
8.3 模式
容錯格式
結構化的格式
填空
輸入提示
輸入提醒
密碼強度計
自動完成
下拉選擇器
列表構造器
良好的默認值
同頁錯誤信息
第9章 利用社交媒體
9.1 本章不涉及的內容
9.2 社交媒體的基礎
9.3 模式
編輯混合
個人聲音
轉帖和評論
發(fā)起會話
倒置納米金字塔
擇時策略
專用流
社交鏈接
共享組件
新聞框
內容列表區(qū)域
新近談話
第10章 邁向移動設計
10.1 移動設計的挑戰(zhàn)
10.2 模式
縱向堆疊
膠片
觸摸工具
底部導航
小圖片加文字的列表
無限列表
寬邊界
文本清除按鈕
加載提示
應用互聯(lián)
精簡品牌形象
第11章 修飾外觀:視覺風格和美感
11.1 相同的內容、不同的風格
11.2 視覺設計基礎
11.3 這對桌面應用來說意味著什么
……
參考文獻
Jenifer Tidwell是一位交互設計、信息架構和設計前期分析方面的咨詢師和作家。她曾經為很多著名的公司(如Google和MathWorks)設計和建立用戶界面。
Windy(蔣芳)
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咨詢師,擁有多年專業(yè)經驗,以及發(fā)展更簡潔、效率更高的用戶測試方法,同時,Windy 也是《點石成金》一書譯者。
方舟
用戶體驗設計師、IT 專業(yè)圖書譯者,譯有《交互設計沉思錄》等。涉獵廣泛,曾任用戶體驗經理、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產品開發(fā)經理、編輯、軟件工程師、UI 設計師等。
任發(fā)科
亦名常新居士。喜閱讀思考,雖未及文理兼通,但極客之氣綽綽?;燠E軟件企業(yè)多年,然癡迷技術之心未怠。不尚空談,希冀躬耕實踐,以技術改變生活。
羅景文
多年來專注于軟件工程及交互式設計,對人機交互技術非常感興趣。曾任職于IBM developerWorks 中國網站、IvarJacobson 博士在中國開辦的雅各布森軟件(北京)有限公司,以及CSDN《程序員》雜志。
盡管市面上類似題材的內容已汗牛充棟,本書的第1版中文版在推出后仍然“技壓群芳”而大獲好評,一路暢銷。究其原因,不外乎:
實踐出真知
作者Jenifer Tidwell本人既是交互設計師,又是一名軟件工程師;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技術,并在馬薩諸塞州藝術學院學習設計,從1997年開始就研究用戶界面模式,為眾多著名公司如Google,Mathworks設計和建立用戶界面,很早就開始倡導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技術。
扎實深厚的研究功底、多年的實踐經驗以及常人難以企及的工作氛圍,令她得以洞悉交互設計后的復雜人性/心理,以不變應萬變,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交互設計之路上。
本書正是她多年的觀察、實踐與智慧的升華。清晰的思路,合理的架構,流暢的文筆,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愛上設計,了解設計并運用模式。
食不厭精,膾不壓細
本書按照設計進程的大致順序,細致地梳理了交互設計中的模式,每個模式都至少含有一個范例,以方便讀者學習。
在每個章節(jié)的寫作中,作者不僅照顧了初學者的需求,提供了上下文的背景,以幫助他們迅速理解并上手;同時也兼顧了深入學習的訴求,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主題。
在第2版中,新增了社交媒體,移動設計的內容,切實地符合了當下的技術發(fā)展潮流。
模式意味著重用,它包含以下內涵:
是具體的,而非泛泛而談
可以有效應用到各類不同的平臺和系統(tǒng)中
是產品,而非過程
關注界面各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而非孤立地看待單個元素
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設計情形而定制
……
細膩的內容,真實的場景,貼心的表達……這一切讓本書當之無愧地成為界面設計領域深得人心的力作。
CSDN上有人問過,就把答案貼過來了,這種問題面試時經??嫉?,要理解還是需要實戰(zhàn)的。什么是架構?- - ...
設計模式是程序員自身修煉的寶典,一直沒有時間系統(tǒng)的學習.主要原因是沒有認知其重要性.最近花了點時間看了設計模式解析,通俗易懂.個人覺得是一本好 書,過一段時間再認真學習一篇.學習設計模式最好的時機是在...
模式意味著重用。
好的模式建立在對人與事物的深刻認知之上。
本書開篇即總結了“與人有關”的各類問題,為讀者提供了界面設計總體思路上的指引,幫助讀者舉一反三。
接下來,本書收集并分析了很多常用的界面設計模式,幫助讀者理解在實現(xiàn)級別的各種常用解決方案,將它們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
同時,隨著網絡和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本書在第1 版的基礎上,更新了幾乎所有的模式示例和說明,并新增了兩章全新的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設計模式,幫助讀者在這兩個新的領域從更高的起點開始設計。
有效的界面設計,從本書開始。
第2版介紹
自本書第一版出版五年以來,這個世界發(fā)生了很多變化。
絕大部分的用戶界面設計師都在進行網絡設計,雖然他們的角色可能是用戶體驗設計師、交互設計師、信息架構師或者擁有其他幾種類似的頭銜。同時,數(shù)不清的網站、網絡服務、網絡軟件、博客,以及各種電子商務網站都需要良好的設計,而且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實現(xiàn)也變得越來越快了。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同時,甚至那些傳統(tǒng)網站也開始使用動態(tài)的交互性的內容,例如視頻播放器和社交網絡模塊,它們以前多數(shù)只擁有靜態(tài)的內容。因此,有很多設計工作正在進行。.
和幾年前相比,為桌面應用所做的設計工作少多了。當然,我們所有的技術用戶都仍然需要安裝在臺式機或筆記本上的復雜桌面軟件。我們的郵件客戶端、瀏覽器、文本編輯器、各個領域的專業(yè)軟件,以及操作系統(tǒng)仍然是我們日益網絡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這些軟件的很多界面都已經趨于穩(wěn)定。因此,從2000 年早期開始,設計書籍的讀者群已經從桌面設計轉向了基于互聯(lián)網的設計。
還有另一個變化,那就是移動設計,它在2005 年的時候還很青澀,但隨著iPhone 和其他復雜移動設備的普及,已經達到了百花齊放的程度,移動設備把整個互聯(lián)網都放到了我們的口袋里,因此,很多設計師都需要面對移動設計特有的問題。移動方面的考慮將給設計(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帶來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我們還在收集答案,不過整個設計界已經學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技術。
還有,設計師們也不能忽視在線社交網絡的影響。當處在項目的早期設計階段時,我需要去思考它與博客、Twitter、Facebook、各種評論、論壇及所有其他人們可能會在網上談到和討論它的地方的連接。如果不這么做,我的設計可能就會不稱職了。用戶們會花上很多時間進行在線交往,而且熟練用戶會理所當然地期待社交網絡支持。要找到一個和某個社交服務沒關系的網站已經非常罕見了,通常,它們會連接到好幾個社交服務。.
不過,等等,要說的還有很多!自從這本書第一次出版以來,用戶體驗設計領域已經發(fā)現(xiàn)了模式的價值,也出現(xiàn)了其他很多和用戶體驗相關的模式集合。其中很多都非常不錯。有一些直接從本書里采用一些模式,然后進行加工、修改,根據(jù)新的習慣用法或它們呈現(xiàn)的全新信息來命名。還有一些則創(chuàng)造了一些本書沒有提到的模式,特別是在社交網絡、移動領域、搜索,還有RIA 風格的界面。(我已經在前言的參考資料一節(jié),以及在各個模式本身的描述中,列出了一些上述方面最好的模式集合。)
那么,這些2005 年寫就的模式是不是仍然適用呢?
總的來說,還是適用的。人類的思維方式沒什么變化——視覺層次結構仍然適用、漸進展開仍然適用,移動的事物也還是會受到我們大腦本能的注意。那些基于基本設計原則的良好模式現(xiàn)在也還和5 年、10 年、20 年以前一樣有效。但是其他一些模式沒有那么堅實的基礎,就可能已經落后了。于是,本書的第2 版讓我有了一種后知后覺:我可以用這段時間來衡量這些模式的持久性,并進行總結。果然,真的,有一小部分模式從這本書里剔除了。
不過大部分模式仍然留下來了,因為它們仍然適用。我給它們增加了新鮮的例子,還為一些模式的有效性補充了新的研究資料。還有,我新寫了(或者借用了)一些新的模式來反映這五年來的變化。2100433B
格式:pdf
大小:63KB
頁數(shù): 11頁
評分: 4.6
五種常見設計模式 1 / 11 工廠模式 最初在 設計模式 一書中,許多設計模式都鼓勵使用 松散耦合。要理解這個概念,讓我們最 好談一下許多開發(fā)人員從事大型系統(tǒng)的艱苦歷程。在更改一個代碼片段時,就會發(fā)生問題, 系統(tǒng)其他部分 —— 您曾認為完全不相關的部分中也有可能出現(xiàn)級聯(lián)破壞。 該問題在于 緊密耦合 。系統(tǒng)某個部分中的函數(shù)和類嚴重依賴于系統(tǒng)的其他部分中函數(shù)和類 的行為和結構。 您需要一組模式, 使這些類能夠相互通信, 但不希望將它們緊密綁定在一起, 以避免出現(xiàn)聯(lián)鎖。 在大型系統(tǒng)中, 許多代碼依賴于少數(shù)幾個關鍵類。 需要更改這些類時, 可能會出現(xiàn)困難。例 如,假設您有一個從文件讀取的 User類。您希望將其更改為從數(shù)據(jù)庫讀取的其他類, 但是, 所有的代碼都引用從文件讀取的原始類。這時候,使用工廠模式會很方便。 工廠模式 是一種類,它具有為您創(chuàng)建對象的某些方法。您可以使用工廠類創(chuàng)建對象,而不
《設計模式解析(第2版)》以作者自身學習、使用模式和多年來為軟件開發(fā)人員(包括面向對象技術老兵和新手)講授模式的經驗為基礎撰寫而成。首先概述了模式的基礎知識,以及面向對象分析和設計在當代軟件開發(fā)中的重要性,隨后使用易懂的示例代碼闡明了12個最常用的模式,包括它們的基礎概念、優(yōu)點、權衡取舍、實現(xiàn)技術以及需要避免的缺陷,使讀者能夠理解模式背后的基本原則和動機,理解為什么它們會這樣運作。
《設計模式解析(第2版)》適合軟件開發(fā)專業(yè)人士,以及計算機專業(yè)、軟件工程專業(yè)的高校師生閱讀,也可作為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課程的參考教材。
《設計模式(java版)》
第1章 設計模式概述 1
1.1 設計模式概念 2
1.2 設計模式簡史 2
1.3 設計模式要素 3
1.4 設計模式分類 5
1.4.1 創(chuàng)建型 5
1.4.2 結構型 6
1.4.3 行為型 7
小結 8
練習 8
第2章 設計原則 10
2.1 單一職責原則 12
2.1.1 單一職責原則的定義 12
2.1.2 單一職責原則的應用 13
2.2 里氏替換原則 16
2.2.1 里氏替換原則的定義 16
2.2.2 里氏替換原則的應用 17
2.3 依賴倒置原則 19
2.3.1 依賴倒置原則的定義 19
.2.3.2 依賴倒置原則的應用 20
2.4 接口隔離原則 23
2.4.1 接口隔離原則的定義 23
2.4.2 接口隔離原則的應用 24
2.5 迪米特法則 27
2.5.1 迪米特法則的定義 27
2.5.2 迪米特法則的應用 28
2.6 開閉原則 30
2.6.1 開閉原則的定義 30
2.6.2 開閉原則的應用 31
小結 35
練習 36
第3章 創(chuàng)建型模式 37
3.1 創(chuàng)建型模式簡述 39
3.2 單例模式 39
3.2.1 單例模式的定義 39
3.2.2 單例模式的應用 41
3.2.3 單例模式的實例 43
3.3 工廠方法模式 44
3.3.1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45
3.3.2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47
3.3.3 工廠方法模式的實例 48
3.4 抽象工廠模式 51
3.4.1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51
3.4.2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52
3.4.3 抽象工廠模式的實例 52
3.5 建造者模式 55
3.5.1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55
3.5.2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57
3.5.3 建造者模式的實例 58
3.6 原型模式 65
3.6.1 原型模式的定義 65
3.6.2 原型模式的應用 66
3.6.3 原型模式的實例 67
小結 69
練習 70
第4章 結構型模式 71
4.1 結構型模式簡述 73
4.2 代理模式 73
4.2.1 代理模式的定義 73
4.2.2代理模式的應用 75
4.2.3 代理模式的實例 76
4.3 裝飾模式 78
4.3.1 裝飾模式的定義 78
4.3.2 裝飾模式的應用 80
4.3.3 裝飾模式的實例 81
4.4 適配器模式 83
4.4.1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83
4.4.2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84
4.4.3 適配器模式的實例 85
4.5 組合模式 86
4.5.1 組合模式的定義 86
4.5.2 組合模式的應用 89
4.5.3 組合模式的實例 89
4.6 橋梁模式 93
4.6.1 橋梁模式的定義 93
4.6.2 橋梁模式的應用 95
4.6.3 橋梁模式的實例 96
4.7 外觀模式 98
4.7.1 外觀模式的定義 98
4.7.2 外觀模式的應用 100
4.7.3 外觀模式的實例 100
4.8 享元模式 103
4.8.1 享元模式的定義 103
4.8.2 享元模式的應用 105
4.8.3 享元模式的實例 106
小結 108
練習 108
第5章 行為型模式(1) 110
5.1 行為型模式簡述 112
5.2 模板方法模式 112
5.2.1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112
5.2.2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114
5.2.3 模板方法模式的實例 114
5.3 命令模式 116
5.3.1 命令模式的定義 116
5.3.2 命令模式的應用 118
5.3.3 命令模式的實例 119
5.4 責任鏈模式 122
5.4.1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122
5.4.2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124
5.4.3 責任鏈模式的實例 124
5.5 策略模式 128
5.5.1 策略模式的定義 128
5.5.2 策略模式的應用 130
5.5.3 策略模式的實例 130
5.6 迭代器模式 133
5.6.1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134
5.6.2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136
5.6.3 迭代器模式的實例 137
小結 138
練習 139
第6章 行為型模式(2) 140
6.1 中介者模式 142
6.1.1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142
6.1.2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145
6.1.3 中介者模式的實例 145
6.2 觀察者模式 149
6.2.1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149
6.2.2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151
6.2.3 觀察者模式的實例 152
6.3 備忘錄模式 156
6.3.1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156
6.3.2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158
6.3.3 備忘錄模式的實例 159
6.4 訪問者模式 161
6.4.1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162
6.4.2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165
6.4.3 訪問者模式的實例 166
6.5 狀態(tài)模式 170
6.5.1 狀態(tài)模式的定義 170
6.5.2 狀態(tài)模式的應用 173
6.5.3 狀態(tài)模式的實例 174
6.6 解釋器模式 176
6.6.1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176
6.6.2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178
6.6.3 解釋器模式的實例 179
小結 182
練習 183
第7章 混合設計模式 185
7.1 混合設計模式簡介 187
7.2 命令鏈模式 187
7.3 工廠策略模式 199
7.4 觀察中介者模式 207
7.5 規(guī)格模式 215
小結 222
練習 222
第8章 設計模式對比 223
8.1 創(chuàng)建型模式對比 225
8.1.1 工廠方法模式制造超人 225
8.1.2 建造者模式制造超人 227
8.1.3 抽象工廠模式制造超人 230
8.2 結構型模式對比 233
8.2.1 代理模式 234
8.2.2 裝飾模式 236
8.2.3 適配器模式 238
8.3 行為型模式對比 240
8.3.1 策略模式 241
8.3.2 命令模式 243
小結 247
練習 248
附錄a 23種設計模式 249
附錄b uml圖標及java實現(xiàn) 254 2100433B
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設計模式。全書共分27章,內容包括統(tǒng)一建模語言基礎知識、面向對象設計原則、設計模式概述、簡單工廠模式、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單例模式、適配器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裝飾模式、外觀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職責鏈模式、命令模式、解釋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備忘錄模式、觀察者模式、狀態(tài)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和訪問者模式。
本書結合大量實例來學習GoF設計模式,針對每一個設計模式均提供了一或兩個實例,并對每一個模式進行了詳盡的講解,每一章最后均配有一定量的習題。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設計模式、軟件體系結構等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各軟件培訓機構培訓教材及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yè)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輔導教材,還可作為軟件架構師、軟件工程師等開發(fā)人員的參考用書。